第五百八十五章 权威.....真的错了! (第2/5页)
的。” “毕竟我又不是全知全能的神或者从未来来的穿越者,事先就能知道全部的事儿。” “不过我能肯定的是....至少这里肯定是有问题的。” 说罢。 徐云伸出食指,轻轻指向了算纸的某处区域。 陆光达下意识探过脑袋看了几眼,整个人微微一怔: “高压缩热核聚变区?” 徐云点了点头,拿起笔在一个参数上划了道横,做起了解释: “您看这里,坍塌密度的流密度1.533,对吧?” 老郭点了点头。 徐云便又提笔写道: “您看哈,我们先定义一个输运平均自由程,插入平均散射角余弦,中子就会有外推距离d=2λtr/3。” “对特征系数的倒数开根,具体的数值先不说,外推中子的数字肯定要小于中心a区域的发散中子数量,那么计算出来的怎么可能会是一个大于1的数字呢?” “所以很明显,诺里斯·布拉德伯里一定少计算了.....某个散度的情景。” 陆光达顿时童孔一缩。 早先提及过。 由于这个框架是诺里斯·布拉德伯里所计算出来的缘故。 因此拿到文件并且翻译过后,陆光达等人只是简单的做了一次核验便直接拿来用了。 毕竟这份文件之前推动了很多卡壳的项目进度,不可能会是气体交换膜那样被人动过手脚的东西。 这种做法就好比你要用电脑设计一个物理模型,某天你恰好得到了一台主机。 这台主机经过初步检测,跑分啊、启动啊、上网啊、下片啊这些功能都没什么问题。 因此你对它的内部构造虽然好奇,但由于物理模型的设计要紧,所以你就没去管具体零部件的情况直接开机使用了。 而眼下徐云点出的这个环节就相当于在告诉他们: 亲,这台电脑的cpu某个线程有问题哦——不是被人刻意动了手脚,而是厂商从生产环节便出现了纰漏,连厂商自己可能都不知道哟~ 想到这里。 陆光达便忍不住拿起徐云面前的稿纸和笔,认真的看了起来。 众所周知。 中子运输方程的框架很广,不过其中特别重要的概念不多,满打满算也就十来个而已。 而在这些概念中。 对数能降无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。 它指的是中子在物质中运动时能量的损失率,表达式是u=ln?e0/e。 其中e0是中子散射前的能量,e是中子散射后的能量,u就是对数能降。 有了能降的概念以后。 便可以定义某种物质的平均对数能降了。 也就是中子与这种原子每次散射所产生的平均能降: ξ=Δuˉ≈2/(a 2/3). 这个是平均能降的近似计算式,可对原子量a大于10的原子使用。 这样就可以计算出以某种原子制作的材料作为靶心时,中子平均需要散射多少次才能从e0降到指定的e: n?e0?ln?eξ。 举个例子。 中子从2mev(裂变中子平均能量)慢化到0.0253ev的能降,就是u=ln?e1/e2=18.1856。 当然了。 能降这个概念在后世也进行了部分概念迭代,更多被应用在反应堆领域。 不过眼下这个时代这种概念还是很主流的,无论国内外都要到80世纪才会进行版本更新。 而对于一枚降能的中子来说。 它的‘一生’则要经历慢化和扩散两个过程。 其中慢化的平均时间称为慢化时间,扩散的平均时间称为扩散时间。 中子寿命呢,就可以表示为慢化时间加扩散时间——这应该算是小学一年级难度的加法...... 换而言之。 中子在一次核反应中存在的时间,可以用自由程除以运动速度得到,也就是对平均能降进行积分。 等到了这一步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