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百零五章 这傻小子,还不知道这是鸿门宴吧? (第3/4页)
老朱读书不多,但听书听的多。窃 汉朝的历史,老朱自然是知晓的,甚至他写皇明祖训的时候,也是参考了汉朝的前车之鉴。 「凡皇太子,或出远方,或离京城近处,若有小大过失,并不差人传旨问罪,止是唤回面听君父省谕。」 「若有口传言语,或是賫持符命、或朝廷公文前来问罪者,须要将来人拿下,磨问情由,预先备御,火速差亲信人直至御前,面听君上宣谕。」 「是非明白,使还回报,依听发放。」 「其诸王及王之子孙并同。」 皇明祖训里的这一条,就充分借鉴了汉武帝太子刘据之事。 在老朱看来,汉武帝太子刘据之死,就是因为jianian臣阻塞圣听,假传圣旨,将一个好生生的太子给逼得自尽的。窃 因此,老朱直接在皇明祖训里写明了,如果有人敢拿着圣旨、口谕之类的东西问罪于太子,太子可以直接命人给捆了,然后亲自面见陛下询问事情真伪。 老朱在设计宗室袭爵制度的时候,也参考了汉朝的推恩令。 按照他的设计体系,亲王之子除世子之外,其他人都要降爵一等成为郡王。郡王之子降爵封为镇国将军,孙授辅国将军,曾孙授奉国将军,玄孙授镇国中尉,五世孙授辅国中尉,六世孙以下,世授奉国中尉。 只是到了奉国中尉这里,老朱直接来了个急刹车,规定不再降爵了。 奉国中尉不论生多少儿子,都会获得奉国中尉的爵位,就连女儿都能自动获得乡君的爵位。 这两个爵位每年都能领到二百石的俸禄。 二百石看似不多,不过是二百亩地的产出而已。窃 然而,两榜进士出身的知县,辛苦一年到头也才不到两百石的俸禄! 老朱家的后世子孙,只因为姓了个“朱”,就能自动获得比肩县令的俸禄,而且还世袭罔替,谁特么心里能平衡…… 陈宗礼就挺不平衡的,他们普通人十年寒窗,金榜题名,才能捞到一个县令的职务,凭啥老朱家的后世子孙啥都不干,就能过得比他们还好? 其实这事不仅是陈宗礼不平衡,大明所有官员都有怨言,只是没人敢说罢了。 “陛下,咱大明的宗室袭爵制度虽然也参照了汉朝推恩令,但最低爵位的设定颇有问题。” “应该在奉国中尉之后就不再袭爵,如此方为合理之策……” 陈宗礼这个建议几乎是大明所有官员的共识,虽说现在大明宗室还没有人承袭“奉国中尉”这个爵位,但只要大明持续的延续下去,大明的“奉国中尉”迟早会突破十万、百万。窃 其实比起亲王、郡王的年俸,奉国中尉的俸禄还真不高。 按照老朱的规定,亲王年俸一万石,郡王年俸两千石。 然而,亲王再多能有多少,满打满算有几十个到头了。就算再有一两百个郡王,对于大明的财政也没多大影响。 相对来说爵位最低,人数最多的“奉国中尉”才要命。 老朱在听了陈宗礼的话后,脸色变得更加阴沉了。 “你的意思是说,让咱朱家的后世子孙根汉末的刘备似的从事贱业,当那织席贩履之徒?” “这……这这……”窃 陈宗礼满怀期待地谏言见策,怎么也没想到会落得这么个结果啊。 “陛下恕罪!” “微臣罪该万死,微臣胡说八道……” 老朱闻言冷哼一声道。 “你确实罪该万死!”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