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五百四十四章 闭门会议 (第2/3页)
别人相信他啊。 古四儿是亲眼看见他弄出了鱼,才信服他的能耐,愿意出大钱来买。 其他的人凭什么? 谁都知道不见兔子不撒鹰。 等他再养出一窝鱼来证明? 忒麻烦了,不现实啊。 更何况这养鱼的招儿本就是一层纸,捅破了实在没什么。 古四儿他们如果想降低成本,那么打弄走方子起,人家自己就可以低价往外卖了。 他向鱼贩子们兜售方子,还能快得过古四儿他们? 所以这事儿怎么看都不打合适,他只琢磨了一下,就没再动过心思。 不过现在就不一样了。 他完全可以效仿那位卖鹌鹑养殖技术的聪明人,通过传媒的广告,把买家的范围无限扩大化啊。 那针对的就不是几个鱼贩子了,而是全国的鱼贩子,甚至是广大的养鱼爱好者。 他这么干,也就等于是蹭了官媒的便车,走信息产业化的路线了。 原本应该是一锤子买卖的死资源,一下子就盘活了。 要知道,这年头,报刊的公信力可是超强啊。 人们的思维存在一个盲区,往往认为刊物是国家办的,上面广告就可信。 那从这里面到底能掏出多少真金白银来,已经成了不可限量的事儿了。 不过话说回来,办法虽好,可真想实打实沾这个光儿,恐怕也没那么容易。 因为这个年头,大家对广告还认识不一。 在一家工厂和一个企业刊登广告都得再三斟酌的情况下。 个人发布广告,而且是一个二十初头的小青年要发广告。 绝对算是一件令人侧目的新鲜事儿。 广告当然不能随便登,提供的广告内容在报社的广告部门必须通得过,这是一个前提。 就冲宁卫民的年纪,就冲他刊登这样另类的广告内容。 恐怕对方肯定多有顾虑,要通过审核没那么容易。 其次,广告也得投对地方才行啊。 全国性的刊物当然好。 可大报对刊登这样的不上档次的广告大约没多少兴趣。 小报估计没那么死板,而且价钱也可能便宜不少。 但宁卫民同样不能因为这个,就随随便便瞎登一气。 打个比方,像让他受到启发的那份《农业经济报》就绝对不行。 因为别看农民对赚钱感兴趣,可缺乏知识和见识的思维意识决定了他们的层次。 像吃穿用这样实惠的东西,他们能看得明白,很容易相信、接受。 但是不会有那份闲情逸致去养鱼的,更不可能感受到其间蕴藏的财富价值。 宁卫民如果真把钱投在这样的报纸上,估计很难有什么回报。 这就是针对正确客户群投放广告的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